《基础》第一章总论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大纲讲义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没有这些前提条件会计就无从谈起。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主体体现的主要形式概括如下: 企业、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企业集团。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例不定项选择题】
下列项目中,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有( )。
A.母公司
B.子公司
C.母公司和子公司组织的企业集团
D.销售部门
『正确答案』A、B、C、D。选项A和B均是独立的法人,符合会计主体的定义;选项C和D即使不是独立法人,也符合会计主体的含义。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不考虑破产、清算的因素。
持续经营只是一个假定,任何企业在经营中都存在破产、清算等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企业一旦进入清算,就应当改按清算会计处理。
【例单项选择题】
企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正确答案』B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这里的会计年度我国采用的是公历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所谓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又可以分成月度、季度、半年度。
会计分期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明确会计分期意义重大。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又需要在会计的处理方法上运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例题·单选题】
基于会计分期假设运用的特殊会计方法包括应收、应付和( )等。
A.收入、支出
B.预收、预付
C投入、产出
D.购入、售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又需要在会计的处理方法上运用预收、预付、应收、应付等一些特殊的会计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五、四项基本假设的关系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发布时间:2012-08-12 14:59:26